2021年我国1-2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速度明显,同比实际增长35.1 %(以下增加值增速均为扣除价格因素的实际增长率);比2019年12月份增长16.9%,两年平均增长8.1%。
其中,单晶硅片龙头之一的中环股份日前宣布将在宁夏扩产50GW的210硅片产能,预计2021年底实现85GW的硅片产能;电池片龙头通威、爱旭也在纷纷相继上马210电池片产能;作为组件龙头之一的天合光能今年年底组件产能超过50GW。事实上,行业快速进入组件5.0甚至6.0时代,主要得益于2019年中环股份突破性的推出210尺寸的硅片和天合光能等龙头组件企业推出210系列组件。
回首这一年半以来大尺寸组件的发展历程,无论是各环节产能、产业链配套、技术成熟度、项目实测以及组件应用等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断降低度电成本是光伏行业发展的主线和最终目的,越来越快的技术更新速度将会带来持续的度电成本降低。同时,TITAN 550W高效组件的应用将提供更高的产业链价值。另外,TITAN 550W组件采用无损切片工艺,能有效规避切割面损伤,提升制程良率和产品可靠性,是使BOS和LCOE降幅最大的产品。其拥有优异的电路设计,能有效降低开路电压,获得更高组串数量和组串功率,可大幅降低系统端成本;而其优秀的抗热斑性能,能够规避大硅片高电流带来的热斑风险。
在产业加速转型升级的趋势下,促进度电成本的进一步下降,成为目前光伏行业发展的方向和共识,为了更大程度的降低度电成本,无论是尺寸还是效率,光伏组件产品在这一两年内都在快速迭代,其中,使用210尺寸硅片的高效组件能够最大程度降低度电成本,备受业内青睐。此外,更先进的配套设施和成本控制,将促进全产业链联合创新,显著降低非硅成本。至此,国内光伏产业第三次行业调整又开始了。
实际上,2020年2021年,尽管有碳中和预期的长期支撑,但光伏行业格局却是暗流涌动。目前光伏产业格局陷入僵持状态,全年的装机需求是打开局面的关键钥匙。另外一种呢,就是更新速度慢的,光伏就是典型代表。通过对国内光伏历史回溯可以发现,充斥在20年光伏发展时间脉络中的典型特征就是周期性。
带着技术和40万美元辗转了多个城市,在与投资人或者地方政府谈判的过程中,都会说一句:给我800万美元,我可以做一个世界第一大企业。产品价格的不断降低,一个企业如果想保持增长,只有不断投资扩产,这也是各家光伏企业疯狂投资的内在原因。
投资光伏产业链中的企业,关注细分行业中的头部企业,把握了几个方面特征也就把握住了投资机会:第一,当需求端出现萎缩的时候,历史上的需求端的暂时性萎缩,带来的都是全行业的深度调整,而头部企业深蹲以后必然是另外一个飞跃。天合光能老总高纪凡后来回忆道,那时候计划在连云港投资一个万吨级多晶硅项目,总投资10万美元,很多的省市领导也参加了项目奠基仪式。这一次行业的调整,更多的是针对多晶硅料的调整,严重过剩的产能,不成熟的制造工艺,外部环境的恶化,都对行业层面产生了严重打击。整个国内光伏产业又是哀鸿遍野。
这就意味着光伏大规模应用的大门被打开了。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同步电网就是将多个光伏电站建设成为能源智能互联网,智能化调剂电力。过去的20年,在技术上可圈可点的并不多:多晶硅的冷氢化技术、单晶硅片的金刚线切割技术。
从历年的装机量变化情况看,变化的幅度越来越小。一旦站内储能系统建立起来,电站就有了调节能力,可以根据电力市场的电价择机出售,使得收益最大化。
然而,商业模式不够经典,并不意味着没有发展前景。不幸的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来了。
无视光伏发电的竞争力和产业发展现状,一批又一批的光伏电池、组件项目上马,各地的集中式光伏电站也一个接一个建设。而在上游的多晶硅料环节,由于化工项目建设周期长,尽管几大多晶硅料也在扩充产能,但周期需要1-2年,远水解不了近渴。在某种意义上,重资产可以形成一定的护城河,但重资产留下的烦恼要远大于这个护城河。到了2012年,尚德也因为那个为期10年的多晶硅采购合同陷入巨额亏损,不得不抽刀断水,赔偿了MEMC公司2.2亿美元违约金后进入惨淡低谷期,最终于2014年宣告破产。深层次上,却蕴含着中国光伏发展20年的历史逻辑。2014年,施正荣离开了尚德电力董事长职位,据阿特斯老总瞿晓铧回忆,施离开的时候,给对方发了一条短信:自古江东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几年前的那次聚会,也注定成为了几位大佬的最后一次聚会,也是一个光伏时代的缩影。眼下的2021,产能过剩和硅料短缺毕竟只是暂时的,随着光伏装机量的需求持续增长,头部企业终究会迎来新的春天。
参加晚餐的施正荣几乎是开中国光伏产业先河的人物。也开启了光伏企业的上市潮和全球化。
例如隆基股份就是在2014年前后,立足于硅片,向组件和电池环节进军,试图打开更多市场。发电也不稳定,对电网冲击太大,特别是到了夏季的中午,发电对电网的影响,目前技术层面还有障碍。
世界最大水面漂浮式光伏电站、世界最大单体多晶硅项目、世界最大光伏组件制造企业什么事情,如果作的太狠了,必然是要遭殃的。比如说汽车工业,汽车的更新速度实际上是比较快的,每两三年就要换代一下,虽然核心部件还是那个,但换了个马甲,依然按照较高价格出售。再次,光伏产业的发展出现了纵向一体化趋势。被熊踩踏的最厉害的就是光伏板块。
如果需求不达预期,下游的组件会面临停产、减产,提价动力不足,向上游传导,造成除硅料外的全行业利润下滑甚至于亏损。二是电力消纳与输出问题。
这10年岁月里发生的光伏故事,在某种程度上,和今日的光伏也颇为相似。第三,技术变革的出现,连带着效率的革新,引领全行业飞向更高天空。
瓦克化学2019年年度股东大会上,首席执行官施拓芝抱怨道:仅去年一年,我们就不得不额外承担约3500万欧元的电费开支。很多光伏企业在这一年都赚的盆满钵满。
这世间的悲欢离合,总是常常有之。最后,牛市的到来,也为各家光伏企业融资提供了便利条件。国内很多地方为了促进经济增长,也都将光伏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直接写进了年度工作报告中。而水电(35640万千瓦)、核电(4874万千瓦)、风电(21005万千瓦)、太阳能发电(20468万千瓦)等清洁能源装机总容量已达81987万千瓦,占总装机容量的40.8%。
20年的中国光伏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每一次的光伏最佳投资时机总是出现在行业发展的拐点处。并且,多晶硅企业在建的产能到年底才能释放,还需要缓慢爬坡。
需求的下降是灾难性的,一方面挤压了下游厂商的生存空间。在光伏产业链中,电池片和组件是最容易受到挤压的环节,原本就没有太高的技术壁垒,再加上严重依赖补贴,潮水褪去之后,自然可以看到谁在裸泳。
以用地问题来说,截至2019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201066万千瓦,同比增长5.8%。在西北地区,比如青海甘肃,一些地方度电成本做到了0.2元左右,已经远远低于煤电成本,但大部分地区还是偏高的。